四年之中, 參加了兩次大型的海峽兩岸學者共同參與的研討會, 先不論演講的內容精彩與否, 四年前與四年後不變的地方是, 台灣這邊對於時間控制的訓練普遍很好, 但大陸那邊完全沒有時間控制的概念.
今年參加的研討會很有意思, 第一天幾乎都是大陸那邊的大頭, 結果早上拖延了半小時, 下午拖延了足足一小時, 而且中間的休息時間也有縮減, 所以一整天下來, 應該有超過接近兩個小時的時間. 但第二天, 排出來的大多是台灣的學者, 結果時間的控制上是非常好, 拖延不超過半小時, 是非常不錯的表現了.
但實際在演講上的差異, 台灣的老師無論是自己或是對學生的訓練, 都會要求有較好的時間控制, 而且也會聽提示的鈴聲, 調整演講的速度, 以期在該結束的時間順利結束, 但大陸的老師或大頭們完全是沒有訓練過時間控制的樣子, 反正就一直講, 還會忽視提示時間快到的鈴聲, 如果是在大陸開的會, 更是沒有提示鈴聲, 所以更可用力地講, 最後就是在表定該結束的時間還無法結束, 而是要延後相當時間才能完成這階段的議程.
時間控制是很重要的, 講太短好像很沒內容, 拖太久是會令聽眾不耐煩, 在這點上, 台灣是比大陸優秀太多, 我們至少在這方面的訓練還是實在的.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有機農產品真的有機嗎?
現在有機農業是很多與農業, 營養, 自然醫學, 養生食療等等之類的專家所大力提倡且推動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而且商店中販賣的有機農產品, 有機農產加工品, 有機食品等等都可以用相當高的價錢販售, 但是, 我們現行制度下有機農業規範中所生產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有機, 有如專家們所說那麼好, 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問題一, 水質: 我們的法規中, 水質檢驗標準有注意到重金屬的含量, 但是沒有注意到其它化學物質的含量, 例如是否含有化學肥料, 含有化學農藥, 含有生長調節劑, 理想的有機農業, 其使用的水是不應該含有超過某個標準的上述這些物質, 不是只檢查重金屬污染而已. 但若要真的控制好水源, 那集水區的管理就很重要的, 以現實的狀況, 除了翡翠水庫的集水區管理很好, 其它的水源地管理的如何, 水源是否真的OK, 就很難知道了.
問題二, 有機肥真的有機嗎? 法規也規範了有機肥料的相關規定, 但是, 有機肥真的是有機肥嗎? 以畜牧的規定來看, 有機畜牧要用有機牧草, 也就是酪農要想辦法自己弄出一片有機草原, 供動物食用, 但有機肥的製作上, 就沒有如此規定, 所以, 可能是有慣行農法的農業廢棄物來製作所謂的有機肥, 可是這樣生產出來的肥料可以叫有機肥嗎? 裡面會不會含有慣行農法所施用的藥劑, 肥料, 生長調節劑, 還有其它東西呢?
問題一, 水質: 我們的法規中, 水質檢驗標準有注意到重金屬的含量, 但是沒有注意到其它化學物質的含量, 例如是否含有化學肥料, 含有化學農藥, 含有生長調節劑, 理想的有機農業, 其使用的水是不應該含有超過某個標準的上述這些物質, 不是只檢查重金屬污染而已. 但若要真的控制好水源, 那集水區的管理就很重要的, 以現實的狀況, 除了翡翠水庫的集水區管理很好, 其它的水源地管理的如何, 水源是否真的OK, 就很難知道了.
問題二, 有機肥真的有機嗎? 法規也規範了有機肥料的相關規定, 但是, 有機肥真的是有機肥嗎? 以畜牧的規定來看, 有機畜牧要用有機牧草, 也就是酪農要想辦法自己弄出一片有機草原, 供動物食用, 但有機肥的製作上, 就沒有如此規定, 所以, 可能是有慣行農法的農業廢棄物來製作所謂的有機肥, 可是這樣生產出來的肥料可以叫有機肥嗎? 裡面會不會含有慣行農法所施用的藥劑, 肥料, 生長調節劑, 還有其它東西呢?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農業的困境:一, 人才問題
聽完演講, 更加有想法要寫下我對台灣農業研究發展的一些看法.
第一個部份, 著重於農業人才的問題, 當農學院和其下屬系所都無所不用其極的淡化"農"這個字眼的時候, 也就可以想見, 農業是不受重視的一門學科, 也不是排在第二, 什麼士農工商, 商士工農還比較差不多一點, 這或許是為了容易招生而妥協的手段, 但連農學院裡面的老師也不重視農業, 只在乎研究成果能不能換回高impact factor的報告時, 農學院會繼續凋零也不足為奇, 農業要能怎麼發展也是個大問號, 但這個部份是研究上的大環境造成.
我們的大學, 有農學院的大學, 到底能不能培養出農業人才, 我的認知是可以的, 但是, 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 有多少真的投入農業的研究, 我指的是真的對農業有貢獻的研究, 不是只有高impact factor或空有專利, 但無法實際應用的研究, 這相對是很少的, 原因有幾個, 一, 在政府單位, 要通過高考, 才有機會能夠進入農委會(未來是農部)下屬試驗單位, 進行實際與第一線農業有關問題的研究, 利用高考做為取才標準, 就是一個問題, 因為高考選才, 會選出一些很會考試, 但不會做研究的人, 當這些不會做研究的人要自己去負責研究計劃, 以試驗去解決農民遇到的問題時, 是有很大的問題, 而且, 往往很難深入的進行一些研究, 就算是應用研究, 也會有需要深入的地方, 只會考試, 不會做研究的人, 在執行研究計劃上, 真的很浪費資源, (光從白目研究生身上, 就可以看到考試可以應付, 但亂做研究的現狀), 所以, 高考取才有其問題, 對研究人員應該用聘任的方式, 而不是高考.
第一個部份, 著重於農業人才的問題, 當農學院和其下屬系所都無所不用其極的淡化"農"這個字眼的時候, 也就可以想見, 農業是不受重視的一門學科, 也不是排在第二, 什麼士農工商, 商士工農還比較差不多一點, 這或許是為了容易招生而妥協的手段, 但連農學院裡面的老師也不重視農業, 只在乎研究成果能不能換回高impact factor的報告時, 農學院會繼續凋零也不足為奇, 農業要能怎麼發展也是個大問號, 但這個部份是研究上的大環境造成.
我們的大學, 有農學院的大學, 到底能不能培養出農業人才, 我的認知是可以的, 但是, 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 有多少真的投入農業的研究, 我指的是真的對農業有貢獻的研究, 不是只有高impact factor或空有專利, 但無法實際應用的研究, 這相對是很少的, 原因有幾個, 一, 在政府單位, 要通過高考, 才有機會能夠進入農委會(未來是農部)下屬試驗單位, 進行實際與第一線農業有關問題的研究, 利用高考做為取才標準, 就是一個問題, 因為高考選才, 會選出一些很會考試, 但不會做研究的人, 當這些不會做研究的人要自己去負責研究計劃, 以試驗去解決農民遇到的問題時, 是有很大的問題, 而且, 往往很難深入的進行一些研究, 就算是應用研究, 也會有需要深入的地方, 只會考試, 不會做研究的人, 在執行研究計劃上, 真的很浪費資源, (光從白目研究生身上, 就可以看到考試可以應付, 但亂做研究的現狀), 所以, 高考取才有其問題, 對研究人員應該用聘任的方式, 而不是高考.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論文與著作權
由於現在台灣對於論文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的關注莫名嚴苛, 所以除了常聽到的侵權案例, 還有一些要小心的地方.
一. 論文(部份)內容已發表於期刊上, 其抽印本不得置於論文最後, 亦即論文那一本書裡, 不能有已發表報告的抽印本, 會有侵權的問題.
二. 論文的圖表中有引用市售產品的圖, 如分子生物學上常用的載體圖, 最好刪除.
三. 照片能自己照, 就自己照所需要的照片, 不要引用, 引用除了麻煩外, 還容易在未來引發當時想不到的爭議, 所以能自己照就自己照照片.
四. 論文可以不公開, 所以當某些學校要求公開, 是侵害作者的著作權, 所以不想公開就可以不公開.
上述第一點, 在過去常常會發生論文最後附上抽印本, 以供參考, 或表示的確有報告發表於期刊上, 顯示確實符合畢業條件等等原因, 以至於有這種現狀, 但其實是會有侵害版權的可能, 所以還是別和論文印在同一本裡, 以免在台灣最後吃不完兜著走.
一. 論文(部份)內容已發表於期刊上, 其抽印本不得置於論文最後, 亦即論文那一本書裡, 不能有已發表報告的抽印本, 會有侵權的問題.
二. 論文的圖表中有引用市售產品的圖, 如分子生物學上常用的載體圖, 最好刪除.
三. 照片能自己照, 就自己照所需要的照片, 不要引用, 引用除了麻煩外, 還容易在未來引發當時想不到的爭議, 所以能自己照就自己照照片.
四. 論文可以不公開, 所以當某些學校要求公開, 是侵害作者的著作權, 所以不想公開就可以不公開.
上述第一點, 在過去常常會發生論文最後附上抽印本, 以供參考, 或表示的確有報告發表於期刊上, 顯示確實符合畢業條件等等原因, 以至於有這種現狀, 但其實是會有侵害版權的可能, 所以還是別和論文印在同一本裡, 以免在台灣最後吃不完兜著走.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醃芭樂
做法主要參照"阿基師偷呷步-快速醃芭樂", 再加上本人的隨意調整及修改
Steps:
1. 珍珠芭樂買回來後, 洗淨去蒂頭.
2. 根據自己想醃多少顆芭樂, 拿出適當大小的鍋子來, 煮一鍋熱水, 水滾後加入鹽, 鹽的比例自2-5%均可, 可以想像成在燒一鍋水準備煮義大利麵.
3. 把芭樂放入煮滾的鹽水中, 至少煮八分鐘, 此時芭樂會慢慢由綠轉黃.
4. 芭樂煮好後, 取出芭樂放涼至約40度上下, 即可放入塑膠袋或夾鏈袋, 袋子別選過大的尺寸, 閒置體積愈小愈好.
5. 加入梅粉, 抺在芭樂上, 梅粉量則依個人口味, 我的口味是醃一顆芭樂也得加入兩湯匙很有味道的梅粉.
6. 加入涼開水, 不用加很多, 能夠淹過芭樂就行, 袋口封好, 把湯汁與芭樂再混合均勻.
7. 放冰箱冷藏三小時或隔夜.
8. 醃好後, 取出芭樂, 切片即可享用.
備註:
1. 梅粉是關鍵, 好吃的梅粉才能醃出好吃的芭樂.
2. 不幸只有淡味梅粉可用時, 除了加很多, 就只有拉長醃製時間. 如不想延長時間, 那就吃的時候再灑點梅粉啦.
Steps:
1. 珍珠芭樂買回來後, 洗淨去蒂頭.
2. 根據自己想醃多少顆芭樂, 拿出適當大小的鍋子來, 煮一鍋熱水, 水滾後加入鹽, 鹽的比例自2-5%均可, 可以想像成在燒一鍋水準備煮義大利麵.
3. 把芭樂放入煮滾的鹽水中, 至少煮八分鐘, 此時芭樂會慢慢由綠轉黃.
4. 芭樂煮好後, 取出芭樂放涼至約40度上下, 即可放入塑膠袋或夾鏈袋, 袋子別選過大的尺寸, 閒置體積愈小愈好.
5. 加入梅粉, 抺在芭樂上, 梅粉量則依個人口味, 我的口味是醃一顆芭樂也得加入兩湯匙很有味道的梅粉.
6. 加入涼開水, 不用加很多, 能夠淹過芭樂就行, 袋口封好, 把湯汁與芭樂再混合均勻.
7. 放冰箱冷藏三小時或隔夜.
8. 醃好後, 取出芭樂, 切片即可享用.
備註:
1. 梅粉是關鍵, 好吃的梅粉才能醃出好吃的芭樂.
2. 不幸只有淡味梅粉可用時, 除了加很多, 就只有拉長醃製時間. 如不想延長時間, 那就吃的時候再灑點梅粉啦.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失心瘋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及評比
警語: 如為李遠哲教派, 請自行離去, 另外, 本文可能有強烈個人意志, 不喜者勿入!
台灣的大學教育, 近幾年來講好聽點叫做爭取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簡稱邁頂計劃)補助, 以成為台灣的一流大學, 甚至世界前百大(如台大的口號), 當初有這個想法的人, 不知道是太天真還是太會騙, 一所大學只靠五年補助個幾十到一百億, 就能夠成為一流大學, 甚至世界百大, 那每個國家就從預算中撥同樣的錢給國內的一所大學, 補助五年後看看是不是會養出一所世界百大來, 這是很好笑的一個方案.
以台大而言, 的確利用邁頂計劃逹成了世界百大的目標, 但是, 如果台大沒有創校八十年來各位前輩及現役的師生努力下所累積的大量成果, 相對較深厚的底子及較佳的風評, 就算有五年五千億, 也無法一下子成為所謂世界百大. 全世界的名校能幾年內成名的很少, 牛津, 劍橋, 哈佛, 史丹佛, 東京大學等等, 都是不斷累積其重要性及評價, 並非一蹴可及. 所以, 邁頂計劃應該是強化台灣一流大學的體質, 讓它有機會更好, 以在世界上有重要性及更高的評價, 但是, 好像只被設計及當作是特效春藥一樣, 一用就速效. 用完就沒效, 所以, 我很好奇如果少了這個春藥, 台大的世界百大會不會因此消失.
雖說錢不是萬能, 但沒錢萬萬不能, 做研究也是如此, 現在許多研究, 也都是用錢堆出來的, 台灣的壞處就是錢給的少, 近二十年來, 計劃給的錢趕不上通膨, 過去每個計劃經費就不夠多了(相較於歐美), 現在就顯得更少, 而且大牌小牌差很多. 計劃給的錢很少, 就沒有人力沒有設備, 但又要求各計劃主持人要有產出, 最好是產量與品質兼顧, 在惡性循環之下, 研究要深入就很難, 因為三年沒有報告, 就有極大的可能被砍計劃, 計劃被砍就沒錢, 沒錢就沒法子繼續完成研究, 有些研究題目並不見得能在三年內完成並獲得期刊接受以發表, 因此, 就只能往能做的出成果, 且容易產出的研究為主, 至於有難度或挑戰性高的研究, 台灣的大學老師很難進行, 而且這類可行性不明的計劃也不見得申請的到.
我所認為的一流大學, 的確是要有大師, 而且是本地(local)所養成的大師, 不是從國外請知名的大師過來駐校一陣子或過來養老, 就有什麼效果. 本地養成的大師, 應該是他在某個研究課題上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講出來的東西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而且能夠給與學生在治學上很大的啟發, (至於能不能帶領同事們有更好的研究品質, 這我就不期待了, 中國有一句話講的好, 文人相輕, 老師們也是各擁山頭, 不是各自為王, 就是形成學閥), 目前台灣的老師們, 不是沒有這些優秀的學者, 而是比例不高, 所以, 也別給台灣的大學有太高的標準, 因為會有這個現象, 有太多的原因造成了.
因此, 我認為要評價一流大學, 特別是在台灣, 這個超愛評鑑, 超愛比較, 超愛建立各種評量標準的地方, 現行的以SCI impact factors的方法, 是可行, 但是不是能評價出影響力或重要性, 我認為有盲點, 分數多不代表重要性, 有些期刊的評價(reputation)在所屬領域中很好, 但比分數就是比不過某些領域的期刊享有相對較高的分數, 至於以一年有多少篇Nature, Cell, Science來判定高下, 那真是很膚淺且很愚昧的做法, 有許多的大師, 其深具影響力的報告並不見得是發表在Nature, Cell, Science上, 而是持續對某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最後成一家之言.
最近我所想到的一個方法, 是以大學中有多少數目或比例的老師及研究人員能夠列名於國際期刊編輯群中(Editorial board), 因為學者能受邀請而成為編輯群的成員, 在我認為, 是顯示其研究或治學具有相當高的水準, 並且獲得國際上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才能夠列名於Editorial board. 但所做為評價標準的國際期刊也要是有相當的水平及評價(reputation), 最簡單的就是以SCI impact factor做為標準, 篩選出各領域的前多少百分比, 以顯示期刊的重要性, 不然全世界期刊一大堆, 還是要有所篩選, 只不過, 到目前就算是有這麼多的期刊, 在台灣的研究員或老師真的被選入為期刊編輯群的成員, 數目還真的很有限, 而且領域不同差異更大.
但是, 我還是要強調一點, 就是一流的人根本不削這些虛名的排名, 當他的研究已經是全世界的頂先者, 他會需要別人告訴他"你是世界第一"這類無意義的話, 或者是需要一堆Nature, Cell, Science的報告來章顯自己的成就嗎, 實際上是完全不需要的, 同樣的道理, 大學是不是一流大學, 根本不需要依賴這些機構的排名報告, 一流大學是需要時間及師生努力, 再加上大環境的配合(也就是錢啦), 最後自然會因為其治學或研究上的影響力或教學的好評等, 就受到公認為一流大學, 而不是短時間靠一堆報告就真的是一流大學.
另外, 還有一個重點, 就是心態問題, 一流大學要有一流心態, 而不是一流大學三流心態, 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流大學的老師們要自己打從心裡認為自己身處一流大學, 是一流人材, 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成為一流人材, 研究也是有一流水準, 而不是自己身處一流大學, 但心裡還是認定自己是三流人材, 也無法培養出一流學生, 台灣真正優秀的土博士還是不如在國外取得學位的博士, 當然也不能自我膨脹, 但這種自認三流的心態, 和一心想成為一流大學的目標, 是很矛盾的.
台灣的大學教育, 近幾年來講好聽點叫做爭取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簡稱邁頂計劃)補助, 以成為台灣的一流大學, 甚至世界前百大(如台大的口號), 當初有這個想法的人, 不知道是太天真還是太會騙, 一所大學只靠五年補助個幾十到一百億, 就能夠成為一流大學, 甚至世界百大, 那每個國家就從預算中撥同樣的錢給國內的一所大學, 補助五年後看看是不是會養出一所世界百大來, 這是很好笑的一個方案.
以台大而言, 的確利用邁頂計劃逹成了世界百大的目標, 但是, 如果台大沒有創校八十年來各位前輩及現役的師生努力下所累積的大量成果, 相對較深厚的底子及較佳的風評, 就算有五年五千億, 也無法一下子成為所謂世界百大. 全世界的名校能幾年內成名的很少, 牛津, 劍橋, 哈佛, 史丹佛, 東京大學等等, 都是不斷累積其重要性及評價, 並非一蹴可及. 所以, 邁頂計劃應該是強化台灣一流大學的體質, 讓它有機會更好, 以在世界上有重要性及更高的評價, 但是, 好像只被設計及當作是特效春藥一樣, 一用就速效. 用完就沒效, 所以, 我很好奇如果少了這個春藥, 台大的世界百大會不會因此消失.
雖說錢不是萬能, 但沒錢萬萬不能, 做研究也是如此, 現在許多研究, 也都是用錢堆出來的, 台灣的壞處就是錢給的少, 近二十年來, 計劃給的錢趕不上通膨, 過去每個計劃經費就不夠多了(相較於歐美), 現在就顯得更少, 而且大牌小牌差很多. 計劃給的錢很少, 就沒有人力沒有設備, 但又要求各計劃主持人要有產出, 最好是產量與品質兼顧, 在惡性循環之下, 研究要深入就很難, 因為三年沒有報告, 就有極大的可能被砍計劃, 計劃被砍就沒錢, 沒錢就沒法子繼續完成研究, 有些研究題目並不見得能在三年內完成並獲得期刊接受以發表, 因此, 就只能往能做的出成果, 且容易產出的研究為主, 至於有難度或挑戰性高的研究, 台灣的大學老師很難進行, 而且這類可行性不明的計劃也不見得申請的到.
我所認為的一流大學, 的確是要有大師, 而且是本地(local)所養成的大師, 不是從國外請知名的大師過來駐校一陣子或過來養老, 就有什麼效果. 本地養成的大師, 應該是他在某個研究課題上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講出來的東西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而且能夠給與學生在治學上很大的啟發, (至於能不能帶領同事們有更好的研究品質, 這我就不期待了, 中國有一句話講的好, 文人相輕, 老師們也是各擁山頭, 不是各自為王, 就是形成學閥), 目前台灣的老師們, 不是沒有這些優秀的學者, 而是比例不高, 所以, 也別給台灣的大學有太高的標準, 因為會有這個現象, 有太多的原因造成了.
因此, 我認為要評價一流大學, 特別是在台灣, 這個超愛評鑑, 超愛比較, 超愛建立各種評量標準的地方, 現行的以SCI impact factors的方法, 是可行, 但是不是能評價出影響力或重要性, 我認為有盲點, 分數多不代表重要性, 有些期刊的評價(reputation)在所屬領域中很好, 但比分數就是比不過某些領域的期刊享有相對較高的分數, 至於以一年有多少篇Nature, Cell, Science來判定高下, 那真是很膚淺且很愚昧的做法, 有許多的大師, 其深具影響力的報告並不見得是發表在Nature, Cell, Science上, 而是持續對某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最後成一家之言.
最近我所想到的一個方法, 是以大學中有多少數目或比例的老師及研究人員能夠列名於國際期刊編輯群中(Editorial board), 因為學者能受邀請而成為編輯群的成員, 在我認為, 是顯示其研究或治學具有相當高的水準, 並且獲得國際上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才能夠列名於Editorial board. 但所做為評價標準的國際期刊也要是有相當的水平及評價(reputation), 最簡單的就是以SCI impact factor做為標準, 篩選出各領域的前多少百分比, 以顯示期刊的重要性, 不然全世界期刊一大堆, 還是要有所篩選, 只不過, 到目前就算是有這麼多的期刊, 在台灣的研究員或老師真的被選入為期刊編輯群的成員, 數目還真的很有限, 而且領域不同差異更大.
但是, 我還是要強調一點, 就是一流的人根本不削這些虛名的排名, 當他的研究已經是全世界的頂先者, 他會需要別人告訴他"你是世界第一"這類無意義的話, 或者是需要一堆Nature, Cell, Science的報告來章顯自己的成就嗎, 實際上是完全不需要的, 同樣的道理, 大學是不是一流大學, 根本不需要依賴這些機構的排名報告, 一流大學是需要時間及師生努力, 再加上大環境的配合(也就是錢啦), 最後自然會因為其治學或研究上的影響力或教學的好評等, 就受到公認為一流大學, 而不是短時間靠一堆報告就真的是一流大學.
另外, 還有一個重點, 就是心態問題, 一流大學要有一流心態, 而不是一流大學三流心態, 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流大學的老師們要自己打從心裡認為自己身處一流大學, 是一流人材, 而且能夠培養學生成為一流人材, 研究也是有一流水準, 而不是自己身處一流大學, 但心裡還是認定自己是三流人材, 也無法培養出一流學生, 台灣真正優秀的土博士還是不如在國外取得學位的博士, 當然也不能自我膨脹, 但這種自認三流的心態, 和一心想成為一流大學的目標, 是很矛盾的.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我種的草莓有那麼好吃嗎?
我種的草莓有那麼好吃嗎? 目前已經有三粒草莓慘遭鳥吃, 真是又心酸又得意呀...XD
上面這張為看起來比較不慘的一面
這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鳥有多厲害啦, 草莓在大葉子底下躲的再好, 都難逃貪吃鳥呀, (淚)
上面這張為看起來比較不慘的一面
這一張照片就可以看到鳥有多厲害啦, 草莓在大葉子底下躲的再好, 都難逃貪吃鳥呀, (淚)
Blog is necessity
This is the first article of my blog. When I want to bark, blog is necessity. The note function on facebook is not quite convenient.
訂閱:
文章 (Atom)